后疫情時代農商銀行“危中育機”之淺見
隨著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逐步呈常態化發展趨勢,經濟下行和疫情的雙重疊加影響,使得金融市場的競爭更趨于白熱化,作為面向農村金融市場的農商銀行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影響。面對客觀因素的不利局面,農商銀行如何實現危中育機、逆勢而上,特別是在當前各家金融機構的營銷服務活動浪潮中脫穎而出,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淺談一些感想感悟,以饗讀者。
突出時效熱點,彰顯農商服務特色。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這為我們農商行當前加快改革轉型、推動業務升級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和指明燈。農商銀行作為服務縣(區)域的中小型金融機構,在營銷外拓中應主動區別于國有銀行和其他大型商業銀行的服務渠道,立足區域特別是農村市場的規劃發展路徑,積極融入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遵循屬地的政策引導方向,突出服務當地實體經濟特色,逐步打造新時期下支農、支小、支微的特色市場發展道路。
明確營銷方向,緊扣客戶資金需求。農商銀行主要面向農村客戶群眾且中老年客戶居多,文化程度和金融政策知曉度較城區客戶偏低,在金融產品需求方面較為單一,居民定期儲蓄存款占據資金攬存的絕對比例。近年來,各家行社在存款營銷過程中普遍傾向于禮品贈送,強調到期收益,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金吸存能力,但高成本存款占比日益攀升,對業務經營長期發展是不利的。立足高質量發展新觀念來講,農商銀行不僅要依靠高息攬存,更應當注重把握當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結合區域內重點支柱產業走向,以代發業務、資金流水、業務營收等低成本、流動性資金吸存為重點,在加強銀企互動、感情聯絡的同時,達到企業資金管理專業高效化、銀行資金成本降低的合作共贏局面。在貸款營銷層面,則更應當注重在風險防控的前提下,以“小額、流資、分散”的原則,針對轄內農畜產業及附加產值的三農主導產業進行精細化分類,加強對客戶生產經營周期、資金需求旺季、上下游供應鏈等信息資訊的一手資料掌握,確保信貸投向專業化、資金流向明確化、信貸結構合理化、風險防控體系化,真正做到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壯大農商行自身資產規模,實現資產效益可持續化的良性發展模式。
加快網絡布局,拓寬金融服務渠道。當前,我國城市化發展趨勢愈發加快,而鄉鎮客戶群體以中老年客戶居多,盡管線上金融模式的發展經過多年運作已日趨成熟、深入人心,但鄉鎮客戶群體受制于年齡結構、知識層面的局限性,農村網絡金融的發展建設任務仍任重道遠。在此區域的金融市場份額競爭中,農商銀行無疑具有先天的發展空間和渠道優勢,特別是多年來深耕“三農”市場的基層支行(信用社、儲蓄所),更是鄉鎮客戶群體的高度信賴的金融市場主陣地。依托后疫情時代線上金融發展的利好時機,農商銀行應當主動加大移動支付結算、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的宣傳普及力度,聯合轄內村委社區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專題宣講活動,在帶動線上業務規模發展的同時,加深與鄉鎮客戶群體的感情維系;同時在原有的線上金融工具基礎上,不斷優化服務體驗,完善產品體系,構建更加契合鄉鎮農村群眾使用習慣和認知范圍的金融場景一體化發展模式,真正體現農商行“心系三農、相融共生”的服務理念。
-
無相關信息
熱門推薦